冬日的海南溫暖如春。走進??谑杏琅d鎮馮塘綠園,一片蒼翠的橄欖林中涼亭點點,游客們三五成群,或品茶閑聊、或漫步林間,鳥語花香間好一派閑適光景。
馮塘綠園是海南首批61家共享農莊試點之一,旺季周末每天接待游客2000人左右。2017年7月,海南省政府出臺《關于以發展共享農莊為抓手建設美麗鄉村的指導意見》,一年多來,海南以共享農莊為抓手,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打造鄉村振興的新載體,摸索出一條城鄉互補、農企共享的鄉村振興之路。
1、閑置農房土地集約利用
什么是共享農莊?共享農莊是以充分涵蓋農民利益的經濟組織形式為主要載體,以各類資源和資本組成的混合所有制合作企業為建設運營主體,以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支撐,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,集循環農業、創意農業、農事體驗于一體,以農業和民宿共享為主要特征的“三農”新業態。
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稱,海南將以共享農莊為抓手,推動田園變公園、農房變客房、勞作變體驗,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。
共享農莊建設的土地從何而來?《關于以發展共享農莊為抓手建設美麗鄉村的指導意見》為共享農莊建設地從何來畫出了圈。
該《意見》明確規定,在符合市縣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用地范圍內,通過村莊整治、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、聯營、整合、置換等方式,重點支持發展共享農莊等農村三產融合發展。在合理的農莊土地利用控制下可適當建設住宿、餐飲等設施,延長消費者在農莊內停留的時間,增強農莊的休閑度假功能。
在不改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民宅基地使用權、逢建必報的前提下,允許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合作建房、租賃合作經營房產,共享收益。支持有條件的市縣、農墾農場通過盤活農村及農場閑置房屋、集體建設用地、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、“四荒地”和廠礦廢棄地、磚瓦窯廢棄地、道路改線廢棄地、閑置校舍、村莊空閑地、可用林場和水面、邊遠海島等資產資源發展共享農莊。
2018年1月,海南省政府又出臺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宏觀調控提升土地利用效益的意見》,明確要求共享農莊建設,主體項目周邊用地在保持原貌的情況下,采取分散化塊、點狀分布的方式“點狀供地”,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的精細化、精準化、集約化程度。
2、整村開發帶來村美民富
馮塘村有400多年的歷史,位于??谘蛏降貐^,屬于典型的火山地貌,石多地少、土壤貧瘠,農作物不易生長,村民們長期缺少維持生計的產業。怎樣讓這里的農民富裕起來???谔毂ぜ螆@實業有限公司從土地規劃入手,依托馮塘古村,以村邊150畝的橄欖園為核心,在不砍樹、不占田、不拆房,生態開發的基礎上建設馮塘綠園。公司出資金、農民出場地,建成客棧后由公司統一經營,收入與農戶分成。集體用地則采取租賃或合作的模式進行有效開發。
說干就干。2015年,天堡嘉園到馮塘村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人居環境,不僅為村里修了環村柏油路、排水溝,裝了路燈,還在村外建立養殖小區,將各家各戶散養的豬羊集中飼養。同時,還專門請了兩名環衛工幫村里打掃衛生。
馮塘村是個古村落,村民圍塘而居,以前的老房子多用火山石堆砌,具有明顯的瓊北地方特色,但因年久失修,不少房屋已破敗不堪。為了盤活閑置廢棄老屋,天堡嘉園公司免費修繕了水塘邊的12間房屋,以每間每月750元房屋加院子的價格租下來,在保留當地原有生活習俗的基礎上,將其改造成了“馮塘記憶”藝術咖啡吧,供游客喝茶聊天、寫字畫畫。
村民伍愛敏大方地招呼游客到咖啡館坐坐,她笑著給記者算賬:“村里創建共享農莊后,我們把撂荒的荒坡地租給農莊,不僅一畝每年有800元租金,在農莊打工一個月還有2000元工資。”
馮塘綠園副總經理林南告訴記者,公司進駐建設共享農莊后給村民帶來了三份收益:地租、就業和農產品銷售收入。通過對農戶的荒地進行改良,引進新品種,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,進行產業升級,引種了香水蓮花、百香果、檸檬等,免費為村民提供種苗,并保底回購。
目前,園區共有80多名員工,除了8名管理人員,其余均為當地村民。每家最少有一人就業,最多的有四人就業。女工每個月工資2000元以上,男工3000多元。園區還專門為村民建了特產集市,免費提供給村民擺攤賣自家的香蕉、椰子、雞蛋等特色農產品。
火山地貌的馮塘村實在是找不出一塊上百畝的連片土地搞共享菜園。為此,馮塘綠園建設初期專門花了100萬元從外地買土在火山石上填出來一塊菜園。消費者認領一塊菜園后,可請村民代管,每月300元管理費。采摘的新鮮蔬菜,由園區班車每天運到市區集中領取。
“共享農莊的建設,不僅為馮塘村的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,更重要的是對村民綜合素質的提升。”林南說,為了引導村民增強環保意識,馮塘綠園每個月都會組織村民進行衛生環境評比,第一名可獲得200元獎勵。采訪當天,記者看到村民將賣甘蔗時削掉的皮都捆成一捆,裝到筐里。
現在正是橄欖結果的季節,滿樹的橄欖果透著豐收的喜悅。馮塘綠園共享農莊的建設,讓貧瘠的火山石土地重煥生機,讓村民的臉上掛滿笑容。
3、資源共享謀求持續發展
共享農莊的共享模式包括產品訂制型、休閑養生型、投資回報型、扶貧濟困型、文化創意型等。這一創新的鄉村建設模式,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、消費者和企業的關注。今年海南新一批共享農莊內地推介會,累計融資超過50億元。
熱潮之下需冷靜。不可否認的是,情懷背后還有現實壓力。天堡嘉園公司董事長王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:馮塘綠園共享農莊前期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,僅租用村民土地就一次性投入2000萬元,目前保本經營。
為了減輕共享農莊運營壓力,實現持續穩定發展,不少企業在投資海南共享農莊時,都盡可能說服農民拿出更多的資源入股企業,共享共贏。在文昌市東路鎮龍泉鄉園共享農莊,村民以閑置住房入股,企業負責改造成特色民宿,村民和企業按照營業額三七分成,這樣的共享模式既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掙錢,也減輕了企業資金壓力。
如何與農民建立信任關系,讓農民樹立共享思維與企業合作是亟待解決的難題。龍泉鄉園共享農莊副總經理盧章起直言,農民更在乎的是眼前收益,所以在與農民共享資源方面,也要考慮長短結合,必須先給農民基本地租和優先打工權,農民嘗到甜頭后才好談長期入股分紅等資源共享事宜。因此,在龍泉鄉園建設初期,公司就通過招拍掛的方式一次性從村委會購買了50多畝集體建設用地,讓村民先有土地收益保障。
“共享農莊作為一個新生事物,與需要構建信任與規則的共享經濟一樣,這其中涉及政府與企業、企業與農民、農莊與市場的銜接,每一個環節的落地都十分關鍵。”海南省休閑農業協會秘書長黃文斌認為,海南建設共享農莊可借鑒臺灣經驗。臺灣休閑農業產業鏈是一個系統,農民提供土地和勞動力,政府提供政策支持,協會提供平臺、標準和推廣,策劃規劃單位提供策略與品牌戰略,專家提供指導與風險把控,渠道方提供渠道與推廣,“由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,才能把事做好”。
得益于共享農莊建設帶來的產業發展,海南越來越多的村莊像馮塘村一樣,走出“深閨”煥發新活力,村民收入顯著增加,創業致富能力和服務意識也越來越強。